第一部分 概 况
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是面向兽医行业,培养专家型、管理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应用人才。任务是运用兽医科学知识,解决动物诊疗、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疫病检疫与防控、动物源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兽医行业管理、执法监督等面临的重大或关键实际问题,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提高动物源食品质量和安全,促进环境友好,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服务于整个兽医行业,主要包括动物健康、动物疾病、人畜共患疾病、动物源食品安全、兽医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比较医学、实验动物学、医药产业等;也涉及生物反恐、实验室生物安全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执业兽医与官方兽医分类培养
近年来,我国兽医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动物疾病诊疗、保障畜牧业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兽医机构和人员被纳入执业兽医管理,以动物疫病防控、检疫、执法监督和行政管理为主要任务的机构和人员被纳入官方兽医管理。这一改革,对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2.执业兽医专科人才与专家型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传统伴侣动物饲养空前发展,非传统伴侣动物也进入人们生活;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飞速发展使食源性动物疫病增加;而大动物数量和疾病相对减少。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等理念正在进入人们理念之中。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各具特长的兽医专科人才与专家型人才,是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面临的新任务。
3.兽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近年来,一些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不断发生和流行,一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严重社会影响,比较医学与实验动物科学蓬勃兴起,生物反恐、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更加引起人们重视。在人畜共患病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和兽医学工作者协同应对,“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健康”的理念正在形成。动物源食品安全、生物反恐及动物福利的问题引起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面对上述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培养新人才,是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
4.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兽医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执业兽医、官方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分类管理。兽医法律法规处于快速完善之中。改革之中遇到的各种体制问题、管理问题、法律法规问题、国际接轨问题等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中找到答案。因此,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成为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急需加强的重要任务。
第二部分 博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适应国家执业兽医、官方兽医和兽医公共卫生的要求,面向动物诊疗机构、动物养殖生产企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企业以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兽医卫生监督执法、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境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动物诊疗、动物疫病检疫、公共卫生、技术监督、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专家型、管理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应用人才。报考本专业学位的考生应符合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且具有兽医学相关的学历、学位。
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2.专业素质
具有现代社会的兽医法规理念,模范遵守有关动物诊疗、动物防疫、兽药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的规定,依法从业。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兽医现代化服务。
3.职业精神
肩负动物保健和动物福利的使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杜绝弄虚作假;对相关信息或资料保守秘密,不擅自用于商业用途。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兽医领域的理论基础,具备广博的生命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
2.专业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动物诊疗、兽药使用、检疫、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与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接受6个月动物诊疗、动物卫生与兽医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应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
动物诊疗实践要求熟练掌握常见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并在某一方面有特长,能够制定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方案并实施手术,能够熟练运用X光机、B超等仪器设备,并对检查结果做出正确判断与解释,能够胜任动物医院管理工作。
动物卫生与兽医行业管理实践要求掌握我国动物卫生与行业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能够制定动物疫病预防与疫情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能够制定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组织实施,能够组织实施动物检疫工作。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从课堂、书本、网络、实验室、兽医实践场所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图书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文献和信息。
2.实践能力
具备独立从事动物诊疗工作的能力,具备兽药正确使用的能力。能够胜任执业兽医师工作并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湛技术水平。
具备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防控能力,具备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能力,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知识。能够胜任官方兽医工作。能够领导某一业务部门的工作。
3.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具备针对重大或关键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能够正确设计调查方案,正确组织、指导实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管理与协调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独立领导或指导兽医技术服务、技术监督、行政管理的一个部门有效开展工作。能够协调多个部门开展工作。具
有较强的危机处理能力。
5.交流能力
具备良好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与沟通,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较熟练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书面交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密切结合实际,针对动物(包括家畜、家禽、伴侣动物、水产动物、蜂蚕类、实验动物、观赏动物、野生动物等)疫病防控、兽医临床、兽药、兽用制品、兽医公共卫生以及兽医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大或关键技术问题或生产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应体现明显的创新性和应用性。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1)论文形式
兽医博士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专题研究、案(病)例分析、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政策法规与系统管理等多种形式。
(2)规范要求
① 涉及的名词术语要使用科学名称。
② 采用标准的、规定的或公认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对采用的实验材料进行必要的说明。
③ 数据处理要符合统计学要求。
④ 除了惯用缩略语外,缩略语第一次出现时必须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⑤ 应配有必要的图表,并附有中英文图表标题和注释。
⑥ 应有专门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意向,避免将研究结果简单罗列。
⑦ 应有专门部分对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⑧ 整个论文篇幅一般不少于5万字。
⑨ 参考文献应有一定数量,其中近期国内外文献应占较高比例。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研究内容应体现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可以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深入研究,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横向研究。
(1)专题研究类:研究的范围应有一定的广度,采集的数据应具有代表性,客观准确反映事物实际情况,应有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的规律,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案(病)例分析类:应有一定的案(病)例数量,对案(病)例的共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对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在应用过程中取得实际效果。或者对某个有价值的疑难案(病)例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和完整地分析,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并可供今后的实践借鉴。
(3)技术创新类:应建立新的技术方法或对现有的技术做出重要改进,并实施了应用,应用应有一定的规模或数量,或建立的方法提交申请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4)制品或产品研发类:应完成新产品实验室研发,或完成新产品的中间试验,或完成临床试验。
(5)政策法规与系统管理类:应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分析国内外相关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总结本地区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论文应详细占有资料,有案例分析调查或统计数据。提出准确问题,原因分析应透彻,理论观点应符合实际,意见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4.学位论文成果要求
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取得同行认可,并且有以下成果之一:
学位论文取得同行认可的评价;
兽用制品证书(含正式证书颁发之前的批件);
国家、行业、地方等技术标准(含标准颁发之前的批件);
地、市级以上成果证书;
兽医案(病)例的完整报告;
经鉴定的具有新属性的虫、菌、毒种;
被地、市级政府采纳的政策建议;
专利授权;
其它能够说明应用价值的证明文件;
公开发表论文。
第三部分 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适应国家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的要求,面向动物诊疗机构、动物养殖生产企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企业以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兽医卫生监督执法、兽医行政管理、进出境检疫等部门,培养从事动物诊疗、动物疫病检疫、环境保护、技术监督、行政管理以及市场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报考本专业学位的考生应为动物医学(兽医)、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动物检疫方向)专业本科毕业或达到同等学力。
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崇尚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2.专业素质
模范遵守有关动物诊疗、动物防疫、兽药管理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的规定,依法从业,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兽医现代化服务。
3.职业精神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操守。不弄虚作假。对相关信息或资料保守秘密,不擅自用于商业用途。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较好地掌握兽医领域的理论基础,具备较好的法律法规知识,具备较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
2.专业知识
较好地掌握动物诊疗、动物检疫、兽药使用等方面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我国兽医事业的现状,了解国际兽医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三、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接受6个月动物诊疗、动物卫生与兽医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应在实践教学基地完成。
动物诊疗实践要求在动物医院各科室轮岗。掌握常见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能够实施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能够熟练运用X光机、B超等仪器设备,能够胜任化验室各项工作,熟悉动物医院管理工作。
动物卫生与兽医行业管理实践要求熟悉我国动物卫生与行业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动物疫病预防与疫情处理的主要技术与措施,掌握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手段,掌握动物检疫的法定程序与技术。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从课堂、书本、网络、实验室、兽医实践场所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图书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文献和信息。
2.实践能力
具备独立从事动物诊疗工作的能力,具备兽药正确使用的能力。能够胜任执业兽医师工作。
具备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防控能力,具备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能力,能够胜任官方兽医工作。
3.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备针对具体问题、病例或案例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能够正确设计调查方案,组织实施,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4.管理与协调能力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独立担负兽医技术服务、技术监督、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5.交流能力
具备良好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与沟通,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密切结合实际,针对技术服务、技术监督、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应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1)论文形式
兽医硕士学位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病例或案例分析、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管理决策和政策分析等形式。
(2)规范要求
① 涉及的名词术语要使用科学名称。
② 采用标准的、规定的或公认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须详细描述操作程序,对采用的实验材料进行必要的说明。
③ 数据处理要符合统计学要求。
④ 除了惯用缩略语外,缩略语第一次出现时必须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
⑤ 应配有必要的图表,并附有中英文图表标题和注释。
⑥ 应有专门的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避免将研究结果简单罗列。
⑦ 应有专门部分对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调研报告要求客观真实,详细占有资料,分析透彻,讨论深入,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病例或案例分析要求有一定的病例或案例数量,对病例或案例的共性进行总结提炼。对疾病的治疗、防控措施采用得当,有借鉴意义。
技术创新要求建立新的技术方法或对现有的技术做出重要改进,对技术的各项指标有完整的试验验证,与已有的方法相比,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具有优越性,并实施应用。
产品研发要求完成产品的阶段性研发过程,技术指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管理决策和政策分析要求提出问题准确,原因分析透彻,理论观点符合实际,意见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部分 编写成员
贾幼陵、陆承平、李祥瑞、王洪斌、秦爱建、方维焕、马洪超、
罗英姿、范红结、李占华、段 颖